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产教研融合,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培养与需求协同、理论与实践协同,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决定举办全国产教研融合项目创新大赛。方案如下: 一、大赛主题产教研协同 全要素创新二、大赛目标以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创新为主线,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产、以赛促创、以赛促优,在产业赋能、职教改革、优才育成、就业优质等方面,推进产教研融合在思想、理论、管理及实践层面的创新,提升企业获取产业升级所需专业人才的匹配度,增强院校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同时,聚焦产教研深度融合,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优秀项目,搭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院校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职工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技协产教研融合委员会、培训工作委员会 深圳富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淄博市工业学校 各相关专委会,企业、院校等。 为加强组织领导,分别成立大赛组委会、评审委员会、监督及申诉委员会,负责大赛的组织与协调、评审、监督及申诉工作。大赛评审委员会由产教研领域专家、企业专家、院校专家等组成,根据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负责各赛道评审工作,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公开。 四、大赛项目 大赛紧扣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围绕赋能产业、融合办学、协同育人、优质就业,以问题导向与协同创新为逻辑主线,聚焦校企共建“五金”(金专、金课、金材、金地、金教材)、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设置三个赛道: (一)赋能产业发展赛道 围绕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贯穿目标引领、创新驱动等全流程,彰显高质量赋能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项目方向包括: 1. 赋能产业战略实施类。包括战略咨询服务项目、协同支撑业务战略落地项目、赋能“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化战略项目、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项目、新产业发展协同项目、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项目,以及赋能企业组织变革、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等。 2.赋能企业业务发展类。聚焦于企业市场拓展、项目管理、生产经营、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现场问题解决、课题协同攻关、体系完善建设、管理创新实践及绩效持续提升等服务项目。 3.赋能企业科技创新类。包括产业基础科学研究、重大技术应用课题研究支撑项目以及产品(服务)设计、工艺改进、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发明、科技攻关等协同项目,以及新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创高地与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服务科技管理标准制定等项目。 4.赋能企业人才发展类。涵盖赋能企业人才资本发展,服务“领跑”人才发展体系建设,支撑人才开发管理、资源整合及平台建设的项目,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与学习赋能体系建设项目、企业大学建设项目,以及基于企业业务需求的伙伴式人才培训与实训基地建设、业务人才赋能发展体系等项目。 (二)产教研融合赛道 以育成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充分反映人才需求侧业务拉动,将产业创新成果、知识融入职教改革,项目方向如下: 1.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类。包括行业(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建设项目、产业人才定制化培养项目、校企双导师培养计划、现代学徒制及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高质量育人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项目、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创新项目以及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等。 2.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类。包括产教高质量融合平台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示范项目、产业学院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产教融合智慧平台、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以及专业标准体系、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校企协同质量评价系统等。 3.师资赋能与资源体系创新类。包括教师能力标准、人才职业素质标准,以及“五金”资源体系、“双师型”教师培育、教学能力认证体系、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真实生产项目教学案例库转化建设等内容。 4.科研协同与技术转化类。包括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引领型新产业发展模式、前沿技术融合创新类项目、未来产业前瞻培育类项目,基础型科学研究、应用型技术研究协同项目,产学研协同攻关项目,联合实验室,知识产权共享与收益分配创新模式,产业发展高质量赋能技术创新模式、优才育成技术创新体系等。 5.社会服务与生态构建类。包括涵盖产教融合型城市与企业创建指标体系、乡村振兴技术服务与赋能模式创新、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联动、区域协同与生态拓展,以及高质量就业模式创新等方面。 (三)优才育成创新赛道 聚焦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育成高质量人才实践一体化目标引领,选取赋能产业发展或产教研融合这两个竞赛项目中的任一主题,贯穿“赋能产业-产教融合-职教改革-优才育成-助力就业”全过程,体现推进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职教改革、产业发展一体化实践的创新探索,策划并呈现一个集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与优才育成实践于一体的创新方案,该方案应涵盖方案总体思路、实践目标、过程要点规划、技术创新与特色、质量保障措施、成效评估与价值体现等多个方面。 五、参赛组队(一)职业院校。以院校(包括中职、高职及技工类等)为单位组队,可多个项目参赛,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组队。 (二)产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产教研融合项目的产业、企业,可组队参赛。 (三)产教研融合企业、培(实)训机构及科研机构。包括产业学院、职教集团、公共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公司)、产教研融合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鼓励与职业院校联合组队参赛。 (四)组队要求 1.本次竞赛为团体赛,“1+2”组队参赛。即每个参赛团队设团队导师1人,参赛队员2人。导师可指导多个参赛团队。 2.参赛队数。各单位每个赛道参赛代表队数量不限,但各代表队之间队员不得交叉参赛。每单位设领队1名,需在报名时明确。 3.全程定员。参赛队员一旦组队确定,须完成赛事全过程,比赛过程中不得进行队员的重组、替换或增补。 六、比赛流程及方式本次大赛分征集报名、初赛、复赛、决赛、颁奖五个阶段以及赋能伴赛行动。 (一)征集报名 2025年6月中旬启动大赛,发布大赛通知,开通报名通道,征集参赛项目,2025年9月30日截止。 (二)初赛 1、2025年10月中旬完成初赛评审。初赛采用线上评审方式,由评审专家组依据评审标准对提交材料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确定晋级复赛名单。 2.晋级比例。各赛道晋级比例约为参赛团队总数的60%,由大赛组委会发布公告。 (三)复赛 1.2025年10月下旬在深圳进行复赛。复赛形式包括方案路演、专家答辩和综合评价,参赛团队需展示项目内容,并重点阐述技术原理、创新亮点、产业应用场景及其价值。路演时间为10分钟,专家答辩时间为8分钟。评审委员对各参赛团队展示成果和答辩质量进行现场评分。复赛现场评分得分(60%)+初赛得分(40%)=团队复赛最终得分。 2.晋级比例。根据复赛团队数量,总分排名前50%的团队晋级决赛,由组委会发布公告。 (四)总决赛 总决赛采取随机抽取题目的方式,复赛结束确定晋级名单后进行抽题,进行方案策划设计,隔天进行总决赛。通过方案呈现及答辩路演等多个环节进行评价。评审委员会依据参赛团队方案质量、现场表现、答辩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按照现场打分排序确定获奖名单,由组委会公布最终成绩。 (五)颁奖、闭幕式 决赛结束后,即举行颁奖仪式,为获奖项目颁奖,同时颁发优秀组织奖、最佳个人奖等奖项。邀请相关领导、行业协会代表、参赛院校师生、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出席,线下+线上同步直播。 (六)赋能伴赛行动。为提升各单位代表队在各阶段的参赛质量和水平,夯实教学训产战赛一体化,本次大赛特别推出“赋能伴赛”行动,即在每阶段赛事开始前,选择适当时机组织赛前培训,为参赛队员赋能,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产、以赛促创、以赛促优的目的。(“培伴”赋能行动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七、提交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需包含参赛团队人员情况、项目目标、实施情况及成果等。 (二)创新成果报告:包括摘要与正文(总计不超过4000字),结合相应赛项要求,详细说明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情况、创新点、实践效果评估、应用价值分析以及团队协作表现,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如合作协议、项目成果证明(专利、案例、数据等)和企业验收报告等,具体详见《全国产教研融合项目创新大赛创新成果报告撰写说明》。 (三)提交方式。登录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产教研融合项目创新大赛官网https://www.chanjiaoyan.com/提交申报材料。 (四)截止时间。2025年9月30日24:00。 八、表彰奖励 (一)颁发奖杯、获奖证书 1.比赛奖项:各赛道按参赛团队数量的10%、20%、30%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颁发奖杯、获奖证书。 2.专项奖项:设置最佳选手奖、最佳表现奖等奖项,由评审委员会提名,监督委员会审核,大赛组委会决定表彰。 3.优秀组织奖、特别贡献奖:表彰在赛事组织方面表现突出的院校、企业及其他机构。 九、成果应用及配套活动 (一)推荐相关奖项和项目申报。获奖项目,推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评审(“国科奖证书0084号”,全国职工技术成果最高奖项)。获奖单位及其项目优先向企业推荐合作,推荐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二)平台建设。搭建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产教对接平台,优先纳入获奖项目,有效对接院校需求与产业资源。优先邀请优胜单位、获奖团队和优秀个人参加中国职工技协产教研融合委员会各项活动,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二)成果共享。获奖项目案例编印成册,适时举办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分享前沿趋势与经验,发布产教研融合项目年度白皮书,共研共享产教研融合改革发展创新成果。 (三)专项赋能。针对获奖代表队,组织定制开发知识型、创新型领军“金师”专项赋能系列项目,培养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卓越名师、卓越创新团队,打造职教高质量改革、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典范。 (四)宣传推广。借助合作媒体、协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大赛组委会将对获奖者进行深度访谈,并拍摄制作相关的视频,进行宣传和推广。 十、其他说明 (一)参赛要求。各赛道参赛项目需确保原创性,禁止同一项目跨类别重复报名。 (二)知识产权。参赛作品须确保不侵犯知识产权,已获国家级奖项的项目案例不得重复参赛。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单位所有,大赛组委会保留对参赛作品进行宣传推广的权利。 (三)解释权。本方案的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未尽事宜请登录官网查阅。 十二、联系方式 大赛网址:www.chanjiaoyan.com 电子邮箱:chanjiaoyan@126.com 联系人: 中国技协产教研融合委员会 联系人:刘艳芬13716076889 电话:010-88562853 深圳富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温永强13144808979 |